说到关于诸葛亮《诫子书》,教子大智慧,字字珠玑和一些诫子书书的意思这类的相关题,总是能引起不少人的关注,接下来让小编为大家讲解。
在中国历史上,如果说忠义智慧的形象最深入人心,那一定是诸葛孔明了。在道德品行方面,诸葛亮忠仁仁义的圣贤氛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,上至帝王将相,下至普通百姓;功绩方面,作为蜀汉丞相,诸葛亮为汉王朝树立了开拓疆土、征服中原的使命。不用说,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;就言语而言,除了流传千古的《楚氏表》外,他的《子诫》也成为中国古代家书最杰出的代表作。
什么样的人,什么样的文
“三访天下,祸乱天下,两朝打开老兵心扉,未离开部队就去世了,让英雄泪流满面。”无论是在历代文人的笔下,还是在百姓的耳中,孔明这位老师都已成为不朽的。
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写成《戒律》,时年54岁,儿子8岁。那时,距离刘备去世已经12年了。“光复汉室,还都故都”的雄心似乎正在慢慢落空。继任者刘禅看上去仍然不是一个英明的统治者和英明的国王。那么,诸葛亮在弥留之际,是如何将自己最宝贵的人生经历托付给年幼的儿子的呢?这短短的八十六个字,寄托和诠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?
《一文类聚》出版的《戒律》全文如下
丈夫君子应当以静修身,以俭修德。没有淡泊,就没有明确的志向;没有宁静,就没有远大的目标。学习需要宁静,成才需要学习。没有学习,就无法拓展才干;没有志向,就无法成就学习。狂妄而迟缓,则不能激发精气;危险而浮躁,则无法修性。岁月随时代而去,思念随阳光而去,凋零枯萎。很多人不负世界,忧伤地待在破房子里。他们怎样才能回复你!
让你的儿子成为一个绅士
文化人类学认为,一切文化的核心秘密是集体人格,而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。《戒律》开门见山,从“夫君子行”开始,让我们一目了然诸葛亮对儿子的根本目标是成为一个“君子”,而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的。
其实,君子的概念专指西周时期的贵族,就社会地位而言。直到孔子,“君子”才成为儒家品格的典范和标准。人们开始称那些有德行的人为君子。
很多人质疑当今社会绅士人格的价值。还有“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,高贵是高尚者的墓志铭”这样的诗句。然而,幽默的鲁迅老师却说“闹事的办法是有的,它也有效,但它的限度是有限的。所以,没有人能用它来成就大事。”
为什么要尊重君子?首先,从广阔的角度来看,君子人格是否得到确立和尊重,直接关系到整个文化生态的健康和秩序,甚至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和国家的兴衰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复兴中华文化就是寻找和优化整个民族的集体人格。当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践行君子之道时,中国灵魂就会找到故乡。
另一方面,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来看,只有成为君子,才能获得持久的精神力量、平安与喜乐。俗话说“君子有贫”、“君子有坦荡”。当生活面临困难甚至绝境时,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坚忍不拔,淡定从容,如松柏般屹立不倒。
“静以修身,俭以德养”。如果说通往君子境界的路是由一对铁轨铺成的,那么铁轨的一侧是“安静”的,另一侧是“节俭的”。
君子静静修身
在一个浮躁、功利的社会里,安静的人往往显得格格不入。如今的人们对于“静”的内涵也缺乏深刻的理解。
老子说“重是轻之本,静是躁之君”。这就是说,重是焦躁之本,静是躁动之主。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,首先必须拥有宁静的力量,保持内心不受干扰。古往今来,凡是有成就的人,都必须具备高度专注和持久耐心的能力。另一方面,之所以无法保持安静,是因为人们无法承受外界的各种诱惑,被欲望所引导和绑架。修身首先要端正思想。“有畏则不义,喜则不义,忧则不义”。《大学》讲得很清楚。
有趣的是,在古汉语中,“宁静”和“纯洁”这两个词是常用的。一个人安静平和,不急不躁,也说明他的内心纯洁,没有很多自私的想法,没有过多的奢求和欲望。我们必须先调伏这烦躁的心,才能达到空性的极点,保持平静。
我们经常用镜子来形容水,说水面像镜子一样可以倒映出世间的一切。然而,这种反射只有在平静的水面才能实现,而波涛汹涌的水面则永远无法实现,因为它充满了泡沫。对于人来说,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静水深流,静则智。
君子以俭以养德
除了宁静之外,诸葛亮要强调的另一个修身要点就是节俭。在生产力低下、物质匮乏的中国古代社会,君子首先要爱物、惜物。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,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。因此,古人常教导孩子“一粥一饭,要思来处之难;半根线,要思物力之难”。如今,很多人认为节俭已经过时,甚至有人主张“消费可以促进生产”、“善于花的人可以赚更多的”等等。
《左传》曰节俭,为公德;节俭,为人之德;奢侈是最大的罪恶。当今社会,很多人都热衷于炫耀自己的财富。在他们眼里,拥有更多、更高等级的材料就是成功的标志。古人云“君子为物,小人为物”。当一个人缺乏内在力量,不了解、不认同“道”时,他就会被自己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所引导,以满足物欲为自己的最高追求。这就是孟子所说的“以其身大,则为大人,以其身小,为小人”。
路是永恒的,连接着过去和现在。近年来被查处的贪官,大多因不正当贪图物质利益而被免职。这也验证了《周易》中“君子避俭”的说法。
值得指出的是,“节俭”的含义远远超出了物质层面的节约和简朴。它还蕴含着深刻的精神价值。《说文》讲“俭约”。这个“约”就是克制、克制的意思。这种约束不仅是物质上的,更是指语言、思想、行为各个方面的“契约”。
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。选择“节俭”的生活方式,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简单,还意味着少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,少说君子鄙视的说辞,少那些浅薄的社交和闲言碎语,而把精力放在有积极影响的事情上。以及对人生的意义。
君子之志在于修齐治平
诸葛亮教导儿子“没有淡泊,就没有明确的志向,没有宁静,就没有远大的目标”。这种志向和深远意味着什么?俗话说“修身则家齐,家齐则国治,国治则天下太平”。君子、学者,穷则独善其身,富则济世。他一定会在更广阔的地方树立自己的宏伟抱负。其实,除了《诫子书》之外,诸葛亮还有一本《诫子书》,开头就是“夫当志存高远”,足见他对建立“夫子”的重视。对子孙后代有正确而远大的愿望。
如果你想立遗嘱,你必须首先确定它。很多人认为立志就是树立事业理想,或者出人头地,赚大,出名。事实上,这是混淆了欲望和野心。梁漱溟老师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,告诫年轻人分清欲望和野心。“思想不能来自于自己的身体,但思想必须是真实的,这才是真正的志向。”真正的志向必须突破个人对名利的满足,必须紧紧围绕人格的完善,以“止于至善”为目标。
回顾诸葛亮自己的人生志向,从《楚势表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“吾本庶人,劳苦南阳,乱世求存,不求学达诸侯”。可以说,他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从来都不是世俗的名利。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写道,诸葛亮年轻时经常将自己与管仲、乐毅相比较。对此,“唯有博陵崔周平、颍川徐庶、元智与梁友好,故信为真”。也就是说,只有崔州平和徐庶同意诸葛亮的比较。
正如王阳明12岁时立下的“读书成圣”的决心,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个痴人说梦。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野心,常常令世人不解。但真正被历史铭记的先贤们,一定都秉持着“谋利则谋利天下,求名则万事求名”的信念。
静、俭、志、学的内在逻辑
其实,静、俭、志、学四者是相互关联、相辅相成的“无学无以成才,无志无以学”。有志向的人,遇到困难时才能沉着、从容。即使面临挫折,也不能忘记初心,坚如磐石,矢志不移。正如《大学》中所说“知止则能定,定后能静,静后能静,静后能思。”思惟一思,便能有所收获。”
没有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积累,雄心壮志就会成为一张空白支。没有远大的志向,人很难以节俭来抵挡声色马的诱惑。
靖和坚也是双胞胎兄弟。“精”是指内在,“俭”是指外在。无论是安静还是节俭,都考验着一个人在面对各种不良诱惑时的自我反省、自知之明和自制力。这是一个人的精神之根本,也是开源节流之道。
贤者终于被驯服了
作为一个对人性有深刻认识的智者,诸葛亮深知“人心险,道心弱”。因此,他在《诫命书》的最后,多次告诫自己的小儿子不要“狂妄”、“不耐烦”。不坚定自己的意志,不珍惜时间,就会导致“悲哀地守着贫屋”的后果。
滚滚长江水东流。当我们站在公元2018年初,回顾历史时,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诸葛亮写下《戒律》29年后,魏将邓艾西征。邓艾之战中,38岁的诸葛瞻和长子诸葛尚双双阵亡于绵竹。
老子有句话“不失其位者长寿,死而不死者长寿”。如今,纪念诸葛瞻父子的绵竹诸葛双忠祠,与纪念诸葛亮的成都武侯祠相差甚远。不禁让人感叹这短短的《子诫书》,串联起了三代祖孙忠、仁、勇的美好记忆。这种天气也激励着后世无数的中国人。
本文原创发表于《学习时报》,图片来源来自网络。图片及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本文详细解了诸葛亮《诫子书》,教子大智慧,字字珠玑的这类题和一些诫子书书的意思相关的内容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!
No Comment